我省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情况
2011-10-13 00:00:00 来源: 作者:
【字体:
打印

我省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情况

我省属农业大省,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开发已接近极限,有耕地面积390.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68公顷,已低于国际上0.8公顷的极限水平。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化肥年使用量215万吨,33吨/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KM2的安全上限,是美国的4倍。由于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全省农药年施用量65万吨,100kg/hm2,大大高于7.5kg/hm2的全国平均水平,加之残留时间长,危害严重。

?

集约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是农业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全省年出栏8817万头猪、2140万只羊、1147万头牛。其中规模化养殖年出栏猪482.66万头,占5.5%,规模化养殖率甚低。年排放COD390万吨,排放NH3-N79万吨。

?

? 秸秆露天焚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害。70年代以前,秸秆主要用来作生活燃料和大牲畜饲料,由于作物单产水平甚低,秸秆数量也极为有限,秸杆总量供应紧缺。80年代以来,随农作物单产提高,秸秆总量迅速增加,而直接作为生活燃料和饲料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以及小造纸厂的关闭,秸秆焚烧现象逐步突出,90年代以后开始禁烧,虽然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秸杆的综合利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 乡镇生活污染十分严重。全省有5008个乡镇,每天产生的400多万吨生活污水和上万吨的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

?

针对以上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我们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

一、创建生态农业、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

?

通过生态农业、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建设,逐步解决农村源污染问题。2006年,全省共命名了129个省环境优美乡镇试点单位,通过国家验收的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并创建了一批省级文明生态村。全省共建生态功能保护区8个,生态农业县25个,生态示范区80个。

?

二、以推广沼气为龙头,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省上下把农村沼气建设从部门行为上升到了政府行为。2006年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决定》,并将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40万口列入为民办实事的目标之一。省政府办公厅还发出了《关于确保完成今年建设农村沼气池40万口目标任务的紧急通知》,省级财政积极调整资金支出结构,安排农村沼气建设专项资金600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共争取到2006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资金1.82亿元。全省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5.2万户,占全年目标任务40万口的113%,比去年建池数量增加近一倍,全省沼气池总数累计达340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22.66%,年产沼气12亿立方米,使1220万农民(占全省农民的18%)用上清洁能源,同时消灭了苍蝇,改善了生活环境,消除农户的生活污染。

?

全省新建养殖场沼气工程329处,容积5.47万立方米,其中容积在300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沼气工程47处,容积达2.17万立方米;全省累计拥有养殖场沼气工程538处,总容积13.94万立方米,其中容积在300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沼气工程68处,总容积8.71万立方米,可削减COD万吨。资阳市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全面推广生态养殖业-沼气-有机肥料-高效种植业的内循环模式,基本实现沼气化,区域内达到内循环、零排放的目标,既打造了畜牧“亮点”,又消除了环保“污点”。

?

全省新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4.2万立方米,累计达到314.2万立方米,年处理生活污水能力达到3.9亿吨,可削减COD8万吨。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着力将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技术逐步推向农村,特别是结合新农村建设、乡村清洁工程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发展修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集中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为保护好水环境质量,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出贡献。

?

三、开展测土配方,实行科学施肥

?

2006年,全省投入4600万元,在47个县开展测土配方科学施肥试点工程,为减少化肥施用量和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

四、把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省污染控制内容

?

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为强化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2006年我省成立了农村污染控制处,负责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工作。同年,为大力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治理力度,省环保局对16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给予了资金补助,共计940万元,极大地推动了我省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

?

上一篇: 下一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请报告
网站介绍 |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达州市生态环境局
地址:中国·四川达州市达川区南滨路二段309号
蜀ICP备202101034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7000010
川公网安备 5117030200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