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十策”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矛盾
2021-07-26 09:02:32 来源: 作者:admin
【字体:
打印

针对达州当前绿色发展中的短板问题,达州市生态环境局创新提出“四法十策”,即“加减乘除”四法和“高点站位、强基固本、放水养鱼、减负松绑、腾笼换鸟、投桃报李、合纵联横、优化服务、惩前毖后、罚一儆百”等十策,着力破解达州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矛盾

(一)寻“增量”做“加法”。①高点站位。党委、政府进一步压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健全达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机制,切实按照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真重视,实推动,统筹协调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以更加坚定的“绿色发展”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以更高的战略远见、更严的环保标准,擘画达州绿色发展新格局,推动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②强基固本。进一步筑牢达州生态环境“基本盘”。依托全国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契机,深入推动“绿化达州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实施渠江上游沿岸生态廊道修复与保护工程,提升绿色基础,争取实现森林覆盖率由“十三五”的45.31%,提高到“十四五”的46.31%,以及“碳中和”3100万吨。进一步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污水、垃圾项目实施建设,提高污水管网覆盖率,强化运维管理,加强运行监管,强化达标运行,切实提升治污能力。大力开展生态退化区建设与修复分区分类,推进渠江、州河、明月江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治理,严控矿山开采环境准入,对卷洞山等地区县露天采石场进行植被恢复和复垦。加强花萼山、八台山、铁山等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功能区保护修复工作,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功能。③放水养鱼。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坚持包容开放的态度,通过政策扶持、激励引导,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装备、绿色建筑等绿色产业,推进“6 3”产业集群建设和提升改造,提高产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以经开区、第二工业园区以及各县(市、区)工业园区为重点,推动循环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污染防治设备(产品)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绿色改造、绿色采购,支持企业生产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绿色产品。加快培育一批适合达州地方特殊的生态 旅游、生态 农业、生态 养殖、生态 科技等系列绿色创新企业。

(二)去“存量”做“减法”。①减负松绑。通过消减环境问题存量,逐步实现减负前行。充分利用央、省环保督察的推动力量,梳理环境问题清单,通过系统性开展小流域环境整治、大气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专项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一批达州境内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反弹、反复点位。通过增加环保投入、推动绿色融资、引入社会资源,尽快补齐环保基础设施欠账,切实为达州“绿色发展”转型降低阻尼系数。②腾笼换鸟。压缩高污染排放,为优质低污染产业腾挪空间。以钢铁、火电、水泥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加快城市建成区内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和转型升级,推动清洁低碳能源使用和余热替代,加快煤炭采选、钢铁冶炼等行业生产工艺提升改造,推进工矿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废弃物资源化高效综合利用。充分运用经济、市场、执法和技术等手段,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规划布局,按照宜改则改、宜关则关、宜搬则搬原则,“改、关、搬”一批城市周边重点排污企业,不断降低“两高一资”产业比重,向“减碳降污”挤压空间。同时,严格执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要求,用腾挪出来的排放空间引进优质项目。主动引进、优先选择智能装备、现代物流、电子信息和大数据等前景好、产值高、污染能耗低的项目。

(三)撬“杠杆”做“乘法”。①投桃报李。以“绿色”价值为“杠杆”,探寻绿色发展的价值转换新路径。积极探索碳交易、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绿色融资、绿色文化等方面的应用,让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同时,大力推动和引导绿色发展成果的价值转换。如,大力开展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生态涵养修复等,推动向生态旅游价值转换;积极探索具有达州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深入挖掘巴渠文化,加大“巴山夜雨 f 水墨达州”“川陕苏区 f 红色达州”等特色文化产品供给,推动向文化价值转换;以巴渠文化为核心,打造具有达州特色的生态产品区域品牌,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提升生态产品溢价;探索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权益挂钩,对开展荒山荒地、黑臭水体、石漠化等综合整治的社会主体,在保障生态效益和依法依规前提下,允许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获取收益。②合纵联横。以纵横联动为“支点”,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事半功倍和整体推进。积极探索跨区域和跨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各级党委、政府牵头,部门协同推进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建立以人大政协、纪检监察、目标绩效为主导的联合督导问责机制,推动以公检法等司法机关与环保、自然规划、农业等执法机构深度联动的司法、执法机制,以及生态环境违法案件移送调查处理工作规范。围绕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积极推动生态区域共建。各地党委、政府建立联席机制,统筹规划,深度推动,加大跨区域重大项目编制申报,共同向上争取国家、省市支持,继续巩固联动机制建设成果,持续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联合督导。③优化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针对达州重大项目环境保护事项,建立部门对口服务机制,优化服务,提升环境保护质效。一方面生态环境部门提前主动介入,助力环评规划,帮助制定解决各类环境问题措施;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加大事中监管服务,对实施环评承诺中的困难,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帮助解决问题。进一步建立完善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更多排污单位纳入环境信用评价范围,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探索深度挂钩金融信贷、行政许可事项、财政税收政策等。

(四)抓“典型”做“除法”。①惩前毖后。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问责的长效机制,定期考核评比,对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失职缺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有关单位及领导干部,依法依纪严肃问责;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坚决予以处理,绝不姑息。②罚一儆百。通过强化监督执法、重处重罚,达到处罚一案、警示一片的效果,推动违法行为逐年减少。建立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信访举报有赏奖励制度和生态环境舆情定期研判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推动差异化执法监管;严格执行生态环境领域各项法律、法规,对拒不执行和屡罚不改的,实行按日计罚,纳入企业诚信体系,倒逼企业落实治污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充分运用无人机、走航车、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


上一篇:严厉打击在线数据造假 不断优化环境执法方式 ——达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开展在线监控执法专项检查及业务培训 下一篇:“加减乘除”法推动“一网通办”升级上档
网站介绍 |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达州市生态环境局
地址:中国·四川达州市达川区南滨路二段309号
蜀ICP备202101034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7000010
川公网安备 5117030200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