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领导小组高规格。组建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大竹县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普查机构,设立普查办公室并落实专人,安排污普工作保障经费100万元,采购包括普查用手持移动终端等办公设施设备。二是部门联动高效率。严格按照《大竹县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落实部门职责分工,结合51个乡镇街道划分443个普查小区,环保局、工商质监局、水务局等17个部门分工协作,择优选取17名县级污普指导员和722名乡级普查员,实现部门专职人员互动,资源数据共享。三是污普培训高质量。精心组织污染源普查技术培训会,培训对象覆盖各乡镇街道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从污染源普查清查技术规定、国家下发基本名录使用说明、市政入河排污口普查与监测技术规定、农业污染源普查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解读等业务全面培训,培训1000余人次,为全县污染源普查工作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四是清查工作高要求。实行清查工作三步走,第一步联系统计局、工商质监局等重点成员单位,获取名录;第二步联系乡镇街道对已获取的名录进行补充完善;第三步对已获取的名录进行逐个清查核实。规范推进污染源普查工作,确保名录无错误、无遗漏。截至目前,县本级已全面完成工业企业(采矿业)859家、畜禽养殖业159家、集中式治理设施38家、生活源锅炉12台和入河排污口180个的清查建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