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川区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原则,以“不见火光、不见烟雾、不见黑斑”为目标,在辖区全域下大力气整治露天焚烧秸秆的环境顽疾,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建设“品质通川”贡献一片蓝天。
一是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召开院坝会、张贴宣传标语、发公开信以及六五世界环境日、法律七进、三下乡等宣传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禁烧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提升群众的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今年以来,全区共悬挂宣传标语100余幅,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入村(户)宣传300余人(次),引导农民完成由“不敢烧”到“不想烧”的观念转变,积极营造“禁烧秸秆、美化环境”的浓厚氛围。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中心城区周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出台一系列奖补政策,逐步将中心城区周边种植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粮油作物的3545亩土地,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水果、蔬菜、花卉、苗木及其他经济作物,不断削减辖区农作物秸秆总量。
三是推进综合利用。深入实施秸秆资源化利用,引进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生产企业在双龙镇松坪村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通川区种植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处理中心”。同时,建立健全“企业+村社干部+农户”的收运体系,将收购的秸秆和猪牛羊粪污通过企业专利发酵技术形成有机肥,每年可产固态肥3至5万吨。目前,通川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每亩秸秆可使农户增收100元左右,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四是强化禁烧管控。推进秸秆禁烧网格化管理,落实乡镇办委包村组,村组干部包农户,农户包田块的承包责任制,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加强重点时段的巡查力度,在大小春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重污染天气时段组建巡查队伍,深入村、组和田间地头,全方位开展巡查监管;坚持教育劝导为主,强制处罚为辅,确保禁烧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