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对达州(万源)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X波段天气雷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作出批复决定。为保证此次审议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1月24日-2024年1月30日(共5个工作日)。
电 话:0818-2669052
地 址:达州市南滨路二段309号达州市生态环境局核与辐射科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拟批准的建设项目
序号 | 项目 名称 | 建设 地点 | 建设 单位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项目 概况 | 报告表提出的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1 | 达州(万源)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X波段天气雷达建设项目 | 达州市万源市 | 万源市气象局 | 四川省核工业辐射测试防护院(四川省核应急技术支持中心) | 项目性质为新建。 建设内容为: 建设X波段双偏振雷达站一座,主要包括雷达塔楼、配套业务用房以及各类附属设施设备等。 天气雷达系统:新建1部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硬件设备及配套的雷达协同控制、雷达产品生成和显示等软件,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天线架设于雷达塔楼楼顶,天线下缘距离地面高度13.2m,雷达塔楼地面海拔高度为1491m。雷达塔楼占地27m2,发电机房占地38.58m2,业务用房占地30.37m2。 塔楼:塔身共3段,12米高,占地27平方米。业务用房:建筑结构为框架结构,共1层,占地面积30.37m2,主要设置办公等。发电机房:雷达塔楼东北侧,占地38.58m2。主要布置发电机房、配电间。进站道路:利用已建土路可直达站区,道路长约4km,宽4.5m,本次改造成混凝土硬化路面。 项目总投资794.72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0万元,占总投资的1.26%。 | 一、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声环境 ①在施工开始前,建设单位必须进行施工公示,严格施工作业范围。 ②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③在施工机械上尽可能采用先进、低噪声设备和施工机械,在高噪声设备周围适当设置屏障以减轻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定期维护和保养设备,使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控制施工场界噪声不超过《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由于项目的工程量较小,土石方、结构施工和装修施工的时间比较短,施工完成后,施工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将会消除。 (2)水环境 本项目施工期废水主要为生活废水和施工废水。 施工废水主要为施工机具的滴漏、砂石加工冲洗废水以及混凝土养护废水。产生量约为0.1m3/d,污染物为SS,其值约为400-1000mg/L。施工生产废水量较少,其直接用于场地降尘洒水,不排放,对地表水环境没有影响。 生活废水产生量为0.16m3/d,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SS、氨氮等,通过在施工现场设置临时防渗旱厕进行收集,施工结束后清理用作农肥,不排放。 (3)大气环境 本项目在施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扬尘和施工机械尾气污染。 ①建设施工现场必须严格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灰霾污染防治的通知》川办发[2013]32号,《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中的相关要求加强施工场地扬尘的控制,做到“六必须”(必须围挡作业、必须硬化道路、必须设置冲洗设备、必须及时洒水作业、必须落实保洁人员、必须定时清扫施工现场)、“六不准””(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运渣车辆冒顶装载、不准高空抛洒建筑垃圾、不准现场搅拌混土、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要加强对建设工地的监督检查,督促建设单位落实降尘、压尘和抑尘措施。 ②施工工地设置围墙或者硬质密闭围挡(高2.5m),并对围挡进行维护; ③对开挖或临时堆放的土方集中堆放,并覆盖防尘网; ④施工及运输车辆经除泥、冲洗后方能驶出工地,不得带泥上路; ⑤施工现场定时进行洒水抑尘,对撒落在路面的渣土及时清除,清理阶段做到先洒水后清扫,避免产生扬尘对周边环境空气造成影响; ⑥项目施工过程中优先使用商品混凝土,不得进行现场搅拌加工混凝土,禁止使用袋装水泥;但若因地处偏远,或商混车辆因道路无法到达等情况下,现场混凝土拌合使用的砂、石子及水泥应集中等堆放,并在四周设置围挡或抑尘网遮盖,严禁露天堆放; ⑦风速四级以上易产生扬尘时,施工单位应该暂停土方开挖,开挖的土石方及建筑材料采取覆盖堆料、湿润等措施,有效减少扬尘污染; ⑧运输车辆加盖篷布,密闭运输,禁止超载/超速; ⑨建设单位应监督施工单位文明施工,定期对地面洒水,湿法作业。 项目工程量较小,施工期较短,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有效降低施工场地扬尘的产生,将施工期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项目施工期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4)固体废物 项目施工期土石方工程量较小约8000m3,全部回填或平整利用,不产生弃土石方。因此,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废主要为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其中,建筑垃圾集中堆放,并采用防尘网遮盖降尘;施工结束后,全部清运至当地管理部门指定的建筑垃圾堆场,运渣车在运输过程中,要求密封、加盖蓬布,车轮不得挟带泥沙、石块上路,防止产生二次污染,施工建筑垃圾对环境不会造成显著影响;生活垃圾经收集后定期运往附近农村垃圾收集点,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对环境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5)生态环境 1)植被保护措施 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以减少对植被造成的破坏: ①施工人员要注意生产和生活用火,以免引发森林火灾,造成对植被和生境的不必要的破坏。 ②对因施工期间破坏的施工迹地,应对表土单独进行剥离堆存保护,单独存放并设置拦挡、覆盖等措施,以拦截地表径流冲刷,减少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回铺需要绿化的区域。 ④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尽量减少对施工区域周边地表植被的压占,不得随意扩大施工面积,要注意避免施工车辆的超范围行驶,更需尽量将施工范围限制在占地范围内。 ⑤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程弃渣,不得直接遗弃于施工现场,也不得在征地范围外随意堆弃。在征地范围内的堆积弃方,应进行集中保存,并采取遮盖和挡护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在有条件的地段,应对堆积边坡进行适度的植被恢复。 ⑥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应集中收集装袋,并在结束施工时带出施工区域,不得随意丢弃于施工区域,既造成环境污染,又对植被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产生不良影响。 ⑦施工结束后采用当地常见树种、灌草等对站区空地进行恢复绿化等(不得引入外来物种)。。 2)动物保护措施 ①在施工期间,禁止爆破施工。 ②加强施工人员对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教育,禁止猎杀兽类、鸟类。 ③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和重建,尽可能早地恢复遭受破坏地段的自然生境原貌、野生动物的可利用生境。 ④施工中尽量控制声源、设置围墙以减少噪声干扰。通过减少施工震动、敲打、撞击和禁止施工车辆在保护区鸣笛等措施避免对野生动物产生惊扰。 二、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 (1)废水 项目运行为无人值守方式,运行期间无生产性和生活性废水产生。因此,项目运行期产生的废水不会对周围区域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噪声 本项目噪声源为空调外机及转台电机,均为低噪声室外固定声源。项目各类产噪设备均选用较为先进的低噪声设备,同时采用基础减震措施,即设备基础设置减震垫等措施从而降低源强。运营期项目厂界噪声贡献值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标准。 (3)固体废物 项目运行期无生产性固体废物产生,日常巡检产生的生活垃圾直接带走并交由当地农村生活垃圾投放点,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项目UPS电源报废后会产生废旧蓄电池,一般3~5年更换一次,产生量约为0.3t。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废旧蓄电池废物类别属于“H31含铅废物”,废物代码为“900-052-31”,全部交由有相应回收资质的单位进行回收处置,不在项目区内储存。 备用柴油发电机机油更换周期一般为运行250小时或12个月,项目柴油发电机仅在停电情况下使用,约每年更换一次机油,每次更换产生的废机油量约为15L(约13kg)。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废机油废物类别属于“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废物代码为“900-214-08”,日常产生的废机油采用20L专用油桶(铁质、塑料油桶)进行储存,油桶底部设防渗托盘,暂存于发电机房内危废暂存柜内,最终全部交由有相应危废处理处理资质的单位回收处置。 (4)大气环境 项目运行期无生产性废气产生,产生废气主要来源于备用柴油发电机废气,主要污染物为CXHY、CO、NOX等。由于本项目使用能源主要为电力,柴油发电机仅在停电情况下作为备用电源使用,另项目发电机所使用能源 0#柴油属清洁能源,其燃烧产生的废气污染物较少,通过管道引至室外进行自然排放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很小。 (5)电磁环境 ①严格限制天线扫描仰角,仰角应在0.5°以上运行; ②正下方的建筑物房顶应按规范进行电磁屏蔽; ③应设立兼职的环保人员,全面负责该雷达的环保管理; ④对环保人员、雷达维护人员上岗前应进行电磁辐射基础及有关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⑤为避免近、远场区内出现新建建筑物进入电磁环境超标区域,本次评价在天线周围设置电磁环境影响控制区域,并采取建筑物限高措施:在距离雷达天线水平直线距离360m范围内,建筑物顶部海拔高度不得超过1502m;远场区(360~570m范围)平均功率密度存在超标,要求该范围内新建建筑物顶部海拔高度不得超过报告表5-9限高要求;远场区(>570m范围)从电磁环境保护角度,不作限高要求; ⑥正确设置发射机设备各项电参数,使其输出匹配,对操作人员需经过严格的上岗培训; ⑦改进发射机屏蔽接地的效果,避免造成屏蔽体的二次辐射; ⑧在屋顶设避雷带作防直击雷的接闪器,利用建筑物结构柱子内的主筋作引下线,利用结构基础内钢筋网或人工接地装置做为接地体; ⑨为防雷电波侵入,电缆进出线在进出端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等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 ⑩为防止非工作人员进入雷达台站内,站区四周可设置围墙,并在站内设置24h监控系统。同时,建设单位需对天线所在屋顶进行控制,限值非工作人员进入楼顶范围,如果确需进入屋顶范围须确保雷达处于关机状态;同时屋顶入口设有顶板遮盖并上锁,由专人管理钥匙,为防止人员误入天线顶部,该雷达站天线加装天线罩,并设置高压联锁装置,即人员在工作状态下进入天线罩时,雷达天线高压将自动断电,实现对误入人员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