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年。2015年至今,达州市生态环境局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全面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工作,先后选派了8名干部职工前往万源市巴桃园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他们在大巴山里,用实际行动发扬生态环保铁军精神,用青春和热血浇灌一方土地,“达州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将推出系列报道,欢迎关注!
环保扶贫③ | 吴建川:退伍不褪色 奋战在扶贫第一线
一位当了14年兵的退伍军人,2004年11月转业到达州市生态环境局工作,2018年7 月,他主动请缨到万源市蜂桶乡巴桃园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就是扶贫“老兵”吴建川。吴建川退伍不褪色,在扶贫路上攻坚克难,彰显军人本色。他说,“我是人民子弟兵,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主动谋划寻突破 多措并举抓扶贫
由于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为了更好的为广大老百姓服务,驻村的那段时间,吴建川以村为家,放弃周末休息,无论刮风下雨天天入户调研,积极学习其他地方的脱贫经验,还强化对各项文件、政策的学习。通过所做的扎实功课,他主动谋划,突出重点,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扶贫工作思路。
召开坝坝会议探讨扶贫重点工作
一是抓产业发展稳增收。协助村集体抓好中蜂、黑鸡、生态猪、能繁母牛、药木瓜、土豆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好农用物资筹集、农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工作,带动村集体和村民稳定增收。
徐家扁片区入户与村民拉家常
二是抓教育引导促动力。以“扶贫先扶智”为抓手,协助村支两委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让其明白,国家和社会帮扶是有限的,要实现真正脱贫,还是得靠自己的劳动换取,这样的小康才能长久;针对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帮助措施,组织农技专家讲授农业科普知识,提高发展能力,帮助其找到自我价值,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把“要我脱贫”转化为“我要脱贫”。
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
三是抓好结对帮扶注重实效。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开展务实有效的结对帮扶活动,深入贫困家庭因户施策精准帮扶,通过赠送农用物资、生活物资等形式,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个贫困户家中。
为孤寡老人赠送生活物资
转赠爱心人士郭晓霞为贫困学生王显军助学捐款
四是协助帮扶村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纳入全市“千村示范工程”,开展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养殖废水治理,在发展经济促进脱贫的同时保护好万源的绿水青山。
为贫困户汪吉堂清扫庭院
凝心聚力抓党建 强基固本添活力
吴建川深知党员同志是脱贫攻坚的“领头羊”,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要想让该村党组织“活”起来,必须狠抓党建工作,只有拥有一个富有活力的支部班子,才能激发党员的责任感,真正让村党组织这个“引擎”焕发活力。
为此,吴建川组织驻村工作队深入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指导两个村党支部加强规范化建设,督促落实“三会一课”、党务公开等各项制度,切实解决村级党组织在组织设置、领导班子、队伍素质、组织制度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村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袁勇上党课
驻村工作队还用每年的专项办公费为村支部精心打造党员活动室。定期组织全体党员开展“说说心里话”活动,让党员把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并针对党员提出的意见一一回复;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学习党章党规等重要内容,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以促进沟通,增强团结,找准问题,形成共识。
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
帮扶“亲人” 一个不能少
刘继孟,男,77岁,蜂桶乡巴桃园村的一位精准贫困户,老伴12年前就已离去,膝下有一儿一女,女儿远嫁,儿子几年前在外务工不幸去世,儿媳改嫁。
“我做梦都没想过这把年纪还能住上新房子,领上低保等补贴,再种点粮食,喂点牲口,不愁基本生活啊!”刘继孟常乐呵呵的说。但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8月27日,刘继孟由于脑梗塞突然晕倒在地,村社干部急忙把他送到万源市中心医院救治。
8月29日下午五点多,吴建川的手机响了起来。“刘继孟病情越来越严重了,万源市市中心医院建议将他尽快转到地区医院医治”,村主任刘松呼吸急促地说。“村支两委按照医生的建议尽快将刘继孟转移,钱的事情我们来想办法。”吴建川想都没想便回复到。
吴建川马上向局领导报告,局领导知晓后第一时间在工作群里发起捐款倡议,并带头发出了第一个爱心红包500元。不一会儿,工作群哗啦啦的下起了500元、200元、100元不等的“红包雨”。职工们自发参与,捐款共筹集了10000元整,解决了刘继孟老人住院费的后顾之忧。
来自市生态环境局职工们的祝福
刘继孟老人出院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吴建川每天都会去看看老人家才放心。刘继孟总是拉着吴建川的手抹着眼泪说,“上回儿住院,你们给我捐了那么多钱,出院后你还天天来家里看我,连水都没有喝过一口,大恩大德我无以回报啊,太给你们添了麻烦!”每当此时,吴建川总是宽慰老人家说,“您是我们的亲人,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亲人之间不是应该相互帮助的吗,你这么说就见外了!”
入户看望刘继孟老人
打通“最后一公里” 切实为民办实事
驻村以来让吴建最难忘的事是通过多方努力协调争取资金15万元,用于高家河组1.088公里毛坯路的修建,解决了困扰大家多年的出行难问题。
高家河组毗邻龙潭河风景区,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但道路不畅成了巴桃园村旅游经济发展瓶颈,因该道路沿线涉及有蜂桶乡、堰塘乡部分村民,吴建川多次对涉及到土地占用的村民进行走访、协调,并多次现场宣讲扶贫政策及该条道路的基本情况。
高家河片区入户调解土地纠纷
在吴建川及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大家纷纷表示,愿意舍小家为大家,积极支持修建毛坯路。困扰当地老百姓多年的“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现场查看、协调道路建设(一)
现场查看、协调道路建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