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达州市生态环境局与达州市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依托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共同规划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布局;针对达州市地形特点,特别是在主城区周边增加环境、气象观测站点,建设中心城区环境气象监测基地,开展秸秆焚烧和沙尘遥感监测。
双方将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目标,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大气污染预警预测、联防联动机制。
“环境空气质量的预警预报,气象条件影响占主导因素,需要气象部门提供更详实的气象预报,再根据他们提供的天气预报指导我们的具体工作措施,比如哪些工厂该限产,什么时候启用雾炮机等降尘设施,是否需要增加道路清扫、洒水频次等。”达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袁勇介绍,“原来在不知道详细天气预报的情况下,环境管理措施只能按正常工作开展,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在,气象部门就相当于我们的‘侦察连’,我们可以根据未来天气预报数据开展工作。”
双方合作期间为三年。合作期间,双方将健全环境和气象观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逐步实现环保部门空气质量实时观测数据、组分数据与气象部门气象观测数据、预报模式产品共享共用;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区域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重(特)大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重大活动应急保障分类要求,视实际情况启动应急预案,统筹调度使用各方力量,共同应对。
同时,建立完善人影作业协调机制,根据环保和气象专家会商意见,以及污染特征、区域分布,在夏季臭氧和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按人影作业气象条件,适时开展分区域的人工增雨,减轻区域污染程度,探索建立人工影响天气评估机制;两部门加强重污染天气成因、空气质量预报、自然生态保护及环境遥感监测等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