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式”管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1214.56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7.33%,涵盖各类自然保护地20处127798公顷,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有珙桐、红豆衫等国家保护植物20种、大鲵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2种。系统实施崖柏、天然黄杉等濒危物种拯救工程,与省林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建立崖柏繁育试验基地,成功引种1500余株,种群恢复成效明显。
“渐进式”修复。稳步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退耕还林以及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等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152.71万亩,新建和提升改造森林廊道近200余公里,完成水系绿化188公里,新建和改扩建各类城市公园及绿地49个2009公顷,绿化城市道路78公里,改扩建城市防护绿地、附属绿地128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31%。
“和谐式”推进。协同推进高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次产业比由22.5:39.1:38.4调整为18.6:34:47.4,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2家,推进清洁能源替代,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0.3%。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10个、国家级森林(湿地)公园5个、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1个,生态价值转化突破170亿元。发展农村生态循环经济,创建省级农业主题公园3个,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创建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通川区磐石镇新店村创建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包公式”执法。持续推进“绿盾行动”,完成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估试点,整治百里峡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蜂桶山自然保护区环境问题7个。扎实做好长江“十年禁渔”,退捕渔船1385艘,清理违规网具545张顶,查办违法违规案件44件,查获涉案人员59人,移送司法机关案件9件。全面开展“绿川”“奋进”“昆仑”“护旗”等专项行动,全力打击破坏森林、林木、林地、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查处刑事案件367件、行政案件1061件。
“全员式”行动。通过展板标语、“两微一端”、电视广播等渠道,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知识,提升群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度。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湿地日、六五环境日、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宣传活动2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开展专题讲座5场,、营造全员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